欢迎访问滦州市人民医院网站!

微信公众号
立即关注
了解医院详情

科普知识

我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 科普知识

滦医科普 || 有宝宝的家长们注意啦!这个“亲吻病”必须得警惕!

发布时间:2023-11-09 09:06





浪漫的“亲吻病”

“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亲亲我……”这首《爱我你就亲亲我的》洗脑儿歌响彻各个幼儿园。但是,如果在现实中这样做,您的孩子有可能会生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小心!!!小小的一个吻,有可能就把您最爱的小Baby送进医院,吃药药,扎针针,抽血血,所以,家长们要注意咯,孩子贵可爱,但不要轻易亲吻孩子哦!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急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其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伴有肝脾肿大,典型外周血特征为淋巴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它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但也可发生如上气道梗阻、脑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少数可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需要仔细评估和随访。

EB病毒的流行病学有哪些呢?

EB病毒(EBV)为疱疹病毒科,γ亚科,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年均有发病,以秋末春初多见。人群中EBV感染率高,多为幼儿时期感染。随着生活习惯的变化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儿童原发性EBV感染的年龄逐渐增大,但10岁时仍有近90%的儿童血清EBV抗体阳性,研究显示我国IM的发病高峰年龄在4~6岁。

1、传染源:EBV携带者或病人

2、传播途径:主要经唾液传播,所以又叫“亲吻病”,其次经密切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本病多见于儿童和少年。

亲吻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

当第一次感染EBV后,其典型临床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在婴幼儿,也可为无症状感染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EB病毒在记忆性B淋巴细胞中建立潜伏感染,受感染者成为终身病毒携带者,其咽部可不定时排泌病毒,可达数周甚至数年之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当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和某些因素触发下,潜伏感染的EBV再次被激活而产生病毒复制,引起病毒血症,可以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也可为原有疾病的伴随现象。

怎样识别孩子是否得了亲吻病呢?

1.发热:90%~100%的病例有发热,多数患儿热型不定,一般波动在39℃左右,大约1周,重者2周或更久,幼儿可不明显。

2.咽峡炎:约50%患儿出现咽痛及咽峡炎,扁桃体充血、肿大,可见灰白色渗出物,25%上腭有淤点。

3.淋巴结肿大:80%~95%的病例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任何淋巴结均可受累,但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多在热退后数周消失。

4.肝脾肿大:脾脏肿大发生率为35%~50%,肝脏肿大发生率45%~70%。可表现为肝功能异常。

5.眼睑水肿:15%~25%的病例可有眼睑水肿。

6.皮疹:出现率15%~20%,表现多样,可为红斑、荨麻疹、斑丘疹或丘疹等,数日内可消失。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1.心理方面:本病是自限性疾病(即具有自愈性),家长不必过度担心和焦虑,保持乐观心态。

2.生活方面:注意患儿口腔卫生,避免大人亲吻小孩;给宝宝准备一套专用餐具;多休息、多喝水,最好是水和果汁;少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勤洗手,多通风;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方式,适当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本文资料主要来源:《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2021》

撰稿:检验科  邱文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