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收缩搏动成为我们人体血液流动的动力,为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是人体维持新陈代谢的动力所在。一旦心脏出现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保护好心脏是我们人生健康长寿的关键所在之一。但有一类疾病,对心脏威胁巨大,却往往被大家忽视,那就是肥胖相关的糖尿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
肥胖相关的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高
近30年来,我国肥胖率尤其是年轻人的肥胖率逐年升高,与之平行增长的是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2型糖尿病在我国迅速增长,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者达1.4亿,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约占90%。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又有60%的人群为超重或肥胖人群。肥胖能够加剧胰岛素抵抗,引发2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又可加剧脂质代谢异常,加重肥胖。其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引发机体一系列代谢紊乱。这种状态如不加以有效解决,会引发血管及神经系统病变,出现靶器官损伤,尤其对我们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造成损伤,出现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主要包括3种:一种是位于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病变,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冠心病。第二种是微血管病变,是指心肌内的微小血管病变造成心肌病。第三种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引发的心律失常。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代谢紊乱、病史相对又长的患者容易发生糖尿病性心脏病。近年来发现,肥胖相关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性心脏病。肥胖相关的糖尿病患者的年轻化,也导致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呈年轻化趋势。
为什么和肥胖相关的糖尿病会引发心脏病变呢?这要从肥胖说起。大量的研究数据证实,多数肥胖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这两点都是加速冠状动脉血管斑块的形成及硬化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之上发生血糖的持续升高、糖脂代谢紊乱,出现糖毒性、脂毒性,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加剧氧化应激损伤等。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多支狭窄,心肌弥漫性改变,进而发生心肌梗死、心衰、猝死。为防止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单纯控制血糖、降低血脂远远不能消除对心脏的影响。近年来伴有肥胖或超重、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高,而且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少年和青年群体中,因此保护心脏要越早越好。对于那些超重或肥胖和已经发生糖尿病的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参加符合年龄的运动,制订合理的减重计划,从而减少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是预防糖尿病性心脏病发生的关键。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包括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后者中,由于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发生病变,所以叫作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由葡萄糖代谢异常及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国外的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发病率在30%左右。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主要表现有:静息状态下心动过速,心率在每分钟90~130次;有的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即由坐卧位转向直立位时发生眩晕;还有无原因的心律不齐,比如频发早博,另有部分患者稍有活动就会出现心悸、胸闷、乏力、心率加快等表现,可以说是运动不耐受。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危险之处在于,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没有典型的症状,并且在运动中容易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由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症状平时不易被察觉,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病程较长,且伴有神经病变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建议一定要关注自己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进行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评估,比如进行心电图、卧立位血压等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无痛性心梗:
有些糖友心梗症状不典型
很多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并没有典型的症状。虽然不是所有因为糖尿病原因引发的心梗都没有典型的症状,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无痛性心梗。
心梗典型的症状是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憋闷,甚至向肩背放射。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发生无痛性心梗呢?第一个原因是,病程比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其冠状动脉血管会多支同时形成硬化斑块,逐渐加重导致冠脉狭窄;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心梗多为单支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因此,糖尿病无痛性心梗一旦发病,多呈弥漫样心肌改变,因为病变心肌面积大,心脏功能极易快速出现损伤,因此糖尿病性无痛性心梗发病多以心衰为表现,比如呼吸困难、气短等,掩盖了心前区不适的症状。
第二个原因,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自主神经病变,使得患者对痛觉感知发生障碍,导致没有典型的心梗症状发生。另外,年龄比较大的患者,本身对疼痛的反应也相对更差。这时候心梗往往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痛等,当然出现上腹痛也会和心梗发生的部位有关。还有一部分患者没有症状或是只有轻微的不适,比如仅仅表现为乏力,直到症状加重在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时才发现有心梗发生。
因此,对于糖尿病病史相对较长、年龄偏大的患者,如果出现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干咳,或是有消化道症状,或者头晕、乏力突然加重,都要考虑可能会发生心梗,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就医。
来源:慢病界